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 其十二 戏答

宋代黄庭坚

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

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明远庵

宋代黄庭坚

远公引得陶潜住,美酒沽来饮无数。

我醉欲眠卿且去,只有空瓶同此趣。

谁知明远似远公,亦欲我行庵上路。

多方挈取瓮头春,大白梨花十分注。

与君深入逍遥游,了无一物当情素。

道卿道卿归去来,明远主人今进步。

次韵答邵之才

宋代黄庭坚

文章真向古人疏,聊有孤怀与世殊。

陋质不堪华衮赠,可能薏苡似明珠。

戏咏暖足瓶二首

宋代黄庭坚

脚婆原不食,缠裹一衲足。

天日更倾泻,颒面有余燠。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其一

宋代黄庭坚

文思昭日月,神武用雷霆。制作深垂统,忧勤减梦龄。

孙谋开二圣,末命对三灵。今代谁班马,能书汗简青。

送石长卿太学秋补

宋代黄庭坚

长卿家亦但四壁,文君窥之介如石。

胸中已无少年事,骨气乃有老松格。

汉文新览天下图,诏山采玉渊献珠。

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

戏题曾处善尉厅二首不动庵

宋代黄庭坚

茅茨中安一床寂,天女原非世间色。

道人今日八关斋,莫散花来染衣祴。

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

宋代黄庭坚

老松连枝亦偶然,红紫事退独参天。

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

忆邢惇夫

宋代黄庭坚

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

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宋代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龟壳轩

宋代黄庭坚

紫极宫中三百楹,道人独藏一神屋。

开轩纳息星月明,时有白云来伴宿。

次韵答常甫世弼二君不利秋官郁郁初不平故予

宋代黄庭坚

鹏翼将图南,垂天上扶摇。

飞飞寻常闲,深树乘风蜩。

大观与小智,从事不同条。

扬雄老执戟,金张珥汉貂。

松柏有本心,蒲柳望秋凋。

久矣结舌瘖,狂言始今朝。

崔王两骥子,神俊万里超。

惊人吐嘉句,拔俗振高标。

频来草玄宅,共语清入寥。

处己愿如舜,致君敢不尧。

回观势利场,内热作惊潮。

趋时愧才全,傲世乃士骄。

二生浪许可,弹炙则求鴞。

围棋饭後约,煨栗夜深邀。

尔来数到门,玉趾不惮遥。

相期淡薄处,行乐亦云聊。

甘泉沸午鼎,茗椀方屡浇。

昏鸦相送归,风枝撼调调。

男儿强饮食,九鼎等一瓢。

富贵但蹔热,名声适为妖。

世事寒暑耳,四时旋斗杓。

勿学怀沙赋,离魂不可招。

寄六祖范和尚颂

宋代黄庭坚

范公头上著枷,涪翁脚上著杻。

且共弥勒过冬,闲坐地炉数九。

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

宋代黄庭坚

舍後钟梵炉烟长,舍前帘影竹苍苍。

事亲暖席扇枕凉,中有一士鬓苍浪。

同心之心兰麝香,与游者谁似姓杨。

朝发枉渚夕辰阳,怀瑾握瑜秪自伤。

东有浊河西清漳,胡为搔头卢泉思茫茫。

清明在躬不在水,此曹狡狯可心死。

赵景仁弹琴舞鹤图赞

宋代黄庭坚

无山而隐,不褐而禅。

听松风以度曲,按舞鹤而忘年。

铿尔舍琴而对吏,忽坌入而来前。

察朱墨之如蚁,初不病其超然。

减字木兰花(用前韵示知命弟)

宋代黄庭坚

当年夜雨。头白相依无去住。儿女成围。欢笑尊前月照之。

阿连高秀。千万里来忠孝有。岂谓无衣。岁晚先寒要弟知。

次韵召之才将流民过悬帛岭均田

宋代黄庭坚

独贤从是出荒城,下马携筇上石层。

幽洞寻花疑阮肇,断崖长啸想孙登。

欲超浮世挂冠绂,未决重云抚剑棱。

经雨晓烟寒索寞,顺风樵叟震碐磳。

山形春到添高秀,瀑溜冰消转沸腾。

行有流移携襁褓,坐看憔悴拾薪蒸。

素餐每愧斯民病,改作常为法吏绳。

官小责轻须自慰,得逢佳处几人曾。

柳闳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

宋代黄庭坚

陆沈百世师,寄食鲁柳下。

我今见诸孙,风味窥大雅。

大雅久不作,图王忽成霸。

伟哉居移气,兰鲍在所化。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

宋代黄庭坚

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

宋代黄庭坚

庐陵政事无全牛,恐是汉时陈太丘。

书记姓名不肯学,得纸无异夏得裘。

琢诗包纸送赠我,自状明月非暗投。

诗句纵横剪宫锦,惜无阿买书银钩。

蛮溪切藤卷盈百,侧理羞滑茧羞白。

想当鸣杵砧面平,桄榔叶风溪水碧。

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

君侯谦虚不自供,胡不赠世文章伯。

一涔之水容牛蹄,识字有数我自知。

小时双钩学楷法,至令儿子憎家鸡。

虽然嘉惠敢虚辱,煮泥续尾成大轴。

写心与君心莫传,平生落魄不问天。

樽前花底幸好戏,为君绝笔谢风烟。

已无商颂猗那手,请续南华内外篇。